资讯动态

INFORMATION

真正的舆情应对既要说清楚,更要暖人心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网络舆情分析师人才评价” | 作者:辛闻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28 | 10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快、情绪极易被点燃的时代,回应突发舆情,一句简单的“我们已经处理好了”已远远不够。群众不再只关心结果,更在意过程是否透明、态度是否真诚、感受是否被看见。真正有效的回应,不是走流程、报结果,而是把百姓放在心上,用温度化解焦虑,用行动赢得信任。这不是可选项,而是必须答好的一道题。

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快、情绪极易被点燃的时代,回应突发舆情,一句简单的“我们已经处理好了”已远远不够。群众不再只关心结果,更在意过程是否透明、态度是否真诚、感受是否被看见。真正有效的回应,不是走流程、报结果,而是把百姓放在心上,用温度化解焦虑,用行动赢得信任。这不是可选项,而是必须答好的一道题。

一、别让通报变成冷冰冰的公文 

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某地发生突发事件后,官方第一时间发布通报,内容详尽、逻辑清晰、数据完整,甚至配有图表说明。但公众却反应平淡甚至愤怒——说了半天,没一句说到我心里去。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因为现代舆情环境已经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参与叙事。群众不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,更迫切想知道: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?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我的焦虑?你们是不是真的在乎我?

杭州这次自来水异味事件就是典型例证。水务部门回应事发后迅速切换水源、恢复供水,同时给受影响住户减免了5吨水费,看似高效专业但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始终未被解答:这水到底安不安全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?你们有没有查清楚源头?今后如何保障水质安全......这些疑问没有得到回应,反而被一句已恢复正常轻轻带过,结果引发更大范围质疑。 

再看甘肃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最初通报,虽然列出了检测数据、处罚决定和整改计划,但通篇缺乏共情语言,一句责任人已被依法处理替代了对家长群体最核心的情绪安抚:我们知道你们很着急,我们会全程跟进孩子的治疗情况。” 

再看临沂兰山区45万元天价罚单事件,调查组最终认定处罚证据不足、程序不当,决定撤销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。但通报中既没有向餐馆经营者表示歉意,也没有回应她最关心的问题我的损失怎么处理,更没有正面解答公众最关注的“如何防止类似执法再次发生。一句已对责任人作出停职处理的程式化表述,将群众最想听到的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执法流程,让每一次执法都经得起检验的郑重承诺轻轻带过。 

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:人在压力情境下,最需要的不是理性分析,而是情感支持。当政府机关用标准化模板回应个体关切时,实际上是在制造一种情感隔离感”,仿佛我们在处理一件事务”,而非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人。真正的舆情回应,不是告诉群众事情解决了,而是让他们相信你们懂我 

二、信任崩塌,往往始于冷漠沟通 

有人说现在网民越来越难伺候,动不动就拍视频、拉横幅、冲热搜……事实并非如此。不是群众变得偏激或难以沟通,而是我们的回应方式未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。 

江苏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初期,相关部门连续发布三份通报,通报格式规范、内容齐全,但避重就轻,缺乏对事件核心问题的直面回应,更没有流露出对受害者及公众关切的一丝情感温度。结果舆情持续发酵,最终演变为全国性关注热点。为什么?因为群众不是不懂程序正义,他们只是希望听到一句:我们理解你们的愤怒这件事我们一定查个水落石出 

山西大同破门亮灯事件也是如此。工作人员未经商户同意就强行撬锁开灯,执法方式简单粗暴,让人感觉是在执行命令,而不是服务群众。这时候,哪怕你拿出再多文件依据,也很难挽回民心。关键就在于情绪管理比事实陈述更重要。尤其是在危机时刻,公众的心理状态往往是高度敏感、脆弱且充满不确定性的。此时若不能提供情绪价值,哪怕政策再合理、流程再合规,也会被贴上冷漠官僚的标签。

这提醒我们:舆情应对的本质,是建立一种基于共情的信任关系,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。每一次回应,都是对政府形象的一次微小塑造。每一条回复,都是对未来信任积累的潜在投资。 

三、有温度的回应,需要转变思维模式  

如何让回应更有温度?关键不在辞藻华丽,而在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变: 

第一,从我说你听变成你问我答不要急于输出结论,先倾听真实诉求。比如基层调解居民纠纷时,放下架子坐下来认真听对方讲完再一起商量解决办法,往往比直接下达指令更容易达成共识。 

第二,从结论宣告变成细节呈现敢于晒细节、亮诚意。比如负责人当众鞠躬道歉的画面,远比千字通报更具冲击力。那一刻,领导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,而是一个愿意低头认错的普通人。这种姿态本身就能极大缓解公众敌意。 

第三,从公文腔变成家常话已立案换成我们会尽快查清真相,把已整改换成我们正在逐项落实改进措施。这些细微调整背后,是对群众心理的真实贴近。 

一篇好的通报可以这样开头:“我们深知此事牵动人心,请大家放心,我们将全力推进调查。”中间加一句共情:“我们也理解大家的担忧,尤其是家长们对孩子健康的关切。”结尾再加一句承诺:“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警钟,今后一定加强日常监管。”这样的文字,才配得上这个时代的声音。 

四、制度保障才是温度能持续的关键 

有人会问:难道每次都要领导亲自出镜、鞠躬致歉吗?当然不是。真正的温度,来自机制建设。 

建议建立三同步工作机制:一是同步制定处置方案与舆情引导计划;二是同步推进问题整改与情绪疏导;三是同步评估效果与社会反响。值得推广的做法是:成立处置专班+心理疏导组,既抓问题解决,也管情绪安抚;把舆情应对纳入全员干部培训必修课,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。同时优化新闻发言人制度,避免出现外行答专业问题临时找人应付媒体的尴尬局面。只有让懂业务、善沟通的人站出来说话,才能真正建立起公众的信任感。 

五、线上线下结合:让对话更真实有温度 

线上通报固然重要,但面对面交流更能传递诚意。比如杭州一学校学生流鼻血事件、天水幼儿园铅中毒事件,如果能在调查过程中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检测环节,用公开打消疑虑;卫健和教育部门用短视频科普校园防疫及相关安全知识,既专业又亲切,更符合现代沟通习惯。 

新媒体平台不能只是发公告的地方,更要成为发声窗口互动桥梁。负责人出镜、直播答疑、图文解读、短视频回应……这些形式都可以打破传统政务话语的刻板印象。同时要注意二次传播效应。一段简短有力的图解、一个温暖真实的镜头,往往比冗长的文字更容易打动人心。我们要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故事,而不是用官腔讲道理。 

六、群众满意是衡量回应好坏的根本标准 
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: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来判断一次舆情回应的成功?不是点击量,不是热搜排名,也不是点赞数。根本标准只有一个——群众是否满意,内心是否踏实。 

建议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回访评估机制:事后通过第三方机构调查、网络情绪监测等方式,了解群众真实感受;开展舆情处置满意度测评,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后续流程。此外,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,对群众提出的合理批评,不回避也不辩解,而是诚恳接受、迅速整改。建议在事后主动公布整改清单,邀请群众参与监督,会赢得更多理解和支持,坦诚的态度本身就是最好的修复剂。 

回应不是表演,而是责任;温度不是作秀,而是初心。舆情应对从来不只是技术活,更是良心活。它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,也是衡量党员干部为民情怀的标尺。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,我们不能再用旧思维应对新挑战,而是既要依法依规办事,又要带着感情沟通;既要讲清事实,更要讲透人心。唯此,才能真正做到:把群众放在心里,回应才能走进心里”。让权力运行充满温度,社会心态才能回归理性。